走在韶关各街区,总会发现惊喜。越老的城区,历史的痕迹就越深刻,令人怀念。走过大街小巷,小编发现了一些值得纪念老行当。
补锑煲&打白铁&补自行车胎
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峰前路这家老店居然还在做补锑煲、白铁加工的生意,现在还会这门手艺还肯继续开店的师傅肯定很稀有。小编记得以前东堤也有一家打白铁的店铺,如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已不复可闻。
除此之外,小店还兼修自行车,人有一技之长,不愁家里无粮,这样的师傅值得尊敬!
修表
浈江区和平路有一家历史悠久的钟表店,店里有三个老师傅,他们从十几岁开始就与钟表打交道。在韶关要找到这种修理铺也不容易,这些老师傅仍然坚持着修表,其实也是给附近街坊提供了小小的便利。
制秤
这家开在市区一市场井巷里的秤行已经有20年历史了,这里的老板是老师傅郑伯,他制秤三十多年,店里的杆秤都是他纯手工制作的,度量也是自己一笔一刀刻上去的,除了制秤,郑伯平时还会花不少时间修秤。
剃头
这些老式的剃头店在郊区或许常见,但市区也只有一些民宅街角能看到了。剃头的师傅们也和光顾了十几年他们的顾客一样,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
照相
同样是在老街区峰前路,一家简朴的照相馆庇护于骑楼之下,师傅手中的老式裁剪相片机器曾经将街坊们成长的时光一寸一寸妥帖整齐地裁剪方正。
弹棉花
厚重的棉被是老一辈人温暖的回忆,现在被子的材质选择越来越多,弹棉花店也就少见了,加上自动弹花机的出现,师傅们戴着口罩一手持着木弓,另一手细细捶打絮絮棉花的场景已悄然消失。
裁缝
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很少有人会在家里备一台缝纫机来缝补衣物,不合适的衣物只能拿出去修改。如今,在韶关的街头还能找到一些裁缝摊,你帮衬过吗?
换鞋底&修伞
文化街道解放路出口的这个拐角,经常能见到有老师傅在修鞋补伞。如今日用品的生产成本越来越低,伞和鞋坏了几乎已经没有人会去修了,直接买新的就是。所以在韶关街头能看到这样的老匠人真的很难得。
酿酱油
东堤中路曾经是有着130年历史的“隆盛酱园”所在地。清光绪年间,活跃于西江流域的疍家人,因地区政局不稳定而溯江北上,1887年,疍家人李政儒于韶州始创了隆盛酱园。其方式高盐稀态手工艺生产传承至今。彼时几百只缸整齐排成长长数列,形成了“晒油街”,故生产的酱油称为“晒街油”。
 补鞋,箍沙煲、磨刀...这些老手艺人们传承下来的手艺有些因为工艺的进步而式微,有些则因为无人传承而渐渐消失,曾经遍布大街小巷、方便了你我生活、充满一代人烙印的老行当正渐行渐远...
|